吴宽题跋怀素《自叙帖》赏析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怀素《自叙帖》后,明代吴宽的行书题跋堪称“锦上添花”。这件纵28.3厘米的纸本墨迹,既是书迹流传的见证,更藏着文人书家的审美初心,与怀素狂草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对话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怀素《自叙帖》后,明代吴宽的行书题跋堪称“锦上添花”。这件纵28.3厘米的纸本墨迹,既是书迹流传的见证,更藏着文人书家的审美初心,与怀素狂草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对话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库里,一卷纵30厘米、横662.8厘米的纸本草书,静静诉说着明代书法大家文彭的晚年心境。这幅署款“隆庆庚午”(1570年)的《春兴等七言律诗卷》,既是文彭草书造诣的巅峰之作,更是他追随唐代草圣怀素数十年的艺术结晶。
需要从怀素的书法作品中寻找《沁园春·雪》中的单字,若原帖中没有对应的字,可参照其笔法和结构特点,从其他草书大家的作品中选取风格相近的字
免责声明:本平台所载图文、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我们尊重原创,所使用图、文、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,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当张旭在长安酒肆解衣磅礴,以发濡墨的刹那,盛唐的月光与酒气便凝固在了《李青莲序》的飞白之间。这卷纵33厘米、横542厘米的素绢,承载着78行497个狂草字符,每个字都在3至7厘米的张力场中肆意生长 。千年后观之,墨痕仍似潮水漫过时空,羯鼓的节奏、胡姬的裙裾、剑
当宋徽宗用瘦金体在《宣和书谱》里写下"如壮士拔剑,神彩动人"时,他或许正对着一卷墨迹淋漓的狂草凝神。那纸上的线条如惊雷裂帛,似渴骥奔泉,墨色浓淡间藏着一个和尚最不羁的灵魂——这便是怀素与他的《风流帖》。在书法史的星空中,这幅大草杰作恰似一颗爆裂的流星,以癫狂姿
学习怀素的书法,过去依赖的是拓本。那些从石碑上复制下来的字迹,线条的很多地方其实是看不真切的,笔画的起、收、转、折,常常显得模糊一片。想弄明白怀素用笔的来龙去脉,只能靠猜,靠感觉,总觉得隔着一层东西。
亲们肯定要笑我——珠峰是世界唯一的高峰,你把三个人的草都说成是珠峰,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。那我改一下说法哈:张旭是晴天朗日中的珠峰,怀素是云雾缭绕中的珠峰,孙过庭是精雕细琢出的珠峰。(避免逻辑错误,滑头一下哈?)
中华书法,翰墨千秋。自仓颉造字始,笔锋流转间,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风骨。王羲之挥毫《兰亭序》,飘逸如龙跃天门;怀素狂草《自叙帖》,奔放似电掣风驰。二圣之迹,已成绝响,然书法之魂,生生不息。
当公元777年的月光漫过永州绿天庵的芭蕉叶,一个和尚正把最后一滴墨汁掼在绢帛上。他脚边堆着秃掉的笔杆,像座小小的坟冢;案头的酒坛空了七八个,酒香混着墨香,在潮湿的南方空气里发酵成一股疯劲。这一晚,怀素写废了三张绢,才让《千字文》(二)的最后一笔落定——那笔像条
草书《食鱼帖》用笔圆劲自然,笔力雄劲,线条流畅,丰富变化而富有弹性,笔法灵动,通过有意的拉伸、夸张和变形,使得作品的章法灵动而统一。这种疏密有致的序列行,更增添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。
作为一位诗、画、书、篆刻俱佳的“九能僧”,六舟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。以往学术史多讨论六舟的全形拓、锦灰堆艺术,而较少关注六舟的交游与鉴藏。本文从六舟关于两件怀素款《小草千字文》(“大历本”“贞元本”)的鉴藏经历出发,通过六舟的自叙年谱、诗文集、书画题跋等传世
怀素自叙帖和黄庭坚的帖共同临习有一段时间了,通过简单对比我发现黄庭坚的帖相比怀素自叙帖有以下2个特点:1是其章法特点明显,善用穿插和变轨。2是单字的随势赋形,许多地方由于章法的需要把单字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扭曲处理,让字具有歪但不倒的神奇魅力,当然笔画长枪大戟笔势
我见过不少字,有肥的,有瘦的,有方正的,有歪斜的,却从未见过这般快而劲的。那笔锋在纸上行走,简直如快马过隙,倏忽便不见了踪影。观者但觉眼前一花,而字已立在那里,凛凛然有不可犯之色。
书法之美,并非单纯的从技法上来看。更多的是深层的美。比如意境之美、意象之美、人文之美、自然之美。临池之余,说上一些闲话。算不上批评,也不谈学术。唯愿与诸君共一乐!